一块看似安静的电路板,内部其实可能上演着“植物生长”的奇观?这就是CAF(导电阳极丝)现象。它是印刷电路板(PCB)中因电化学迁移引发的一种失效模式,铜离子在湿热环境下会像"爬山虎"一样沿着玻纤与树脂的界面迁移并沉积,最终形成意想不到的导电通路,重则可能会让整台设备“罢工”。
在电子产品高度集成化的今天,印制电路板(PCB)的可靠性成为影响设备寿命的关键因素。随着电子设备向高密度、微型化方向发展,CAF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PCB长期可靠性的核心问题之一。
CAF 的 “诞生”:三个关键阶段与影响因素
CAF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过程,可分为水分侵入、离子迁移和导电通道形成三个关键阶段,其发生与环境条件、板材特性、工艺缺陷和设计缺陷密切相关。
三个关键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哪些 “推手” 在加速 CAF 生成?
■ 环境条件
- 温湿度:高温高湿(如双85测试:85℃/ 85%RH)显著加速水解和离子迁移。
- 电解质:助焊剂残留、氯离子、酸性物质等会降低界面pH值,促进硅烷偶联剂水解。
- 电压梯度:电势差越大,铜离子迁移速度越快(电压梯度>5V/mm时风险显著增加)。
■ 板材特性
- 基材吸水性
聚酰亚胺(PI):吸水率低(0.1%),耐CAF性能最佳。
环氧树脂:吸水率高(2.5-3.0%),需改性(如氟化处理)降低风险。
- 玻纤布类型
纤维(如7628):树脂填充率低,界面缺陷多,CAF风险高。
开纤布(如1080):树脂浸润性好,吸水率低,耐CAF性能强。
- 硅烷偶联剂:水解后生成硅醇(Si-OH),削弱玻纤与树脂结合力,形成微裂隙通道。
■ 工艺缺陷
- 钻孔质量
壁粗糙度:偏位或钻针磨损导致玻纤断裂,形成渗铜(Wicking)路径。
孔间距过小(<15mil)缩短离子迁移距离,加速CAF形成。
- 除胶渣工艺:膨松剂选择不当(如极性过强的酰胺类)或浸泡时间过长,导致树脂与玻纤界面损伤。
- 压合工艺:固化不充分导致树脂分子链未完全交联,形成胶渣残留,增加CAF隐患。
■ 设计缺陷
- 孔间距不足:IPC-2221B标准要求孔间距≥15mil,但高密度设计常违反此要求。
- 层间介质厚度:防火墙厚度<15mil时,CAF发生概率显著增加。
- 过孔排列:经向玻纤排列(树脂浸润性差)比纬向排列(浸润性好)更易形成CAF路径。
- 铜箔:PCB设计时还应考虑铜牙长度,铜牙太长或不均匀会增加CAF的可能性。因此,建议使用铜牙均匀的铜箔,并在设计阶段考虑走线与玻纤束的相对角度,以减少CAF风险。
CAF 失效有哪些类型?
按失效位置分类:

按失效机制分类:

案例:840 小时的 “失效追踪”
某公司的 PCB 在 85% RH/85℃环境测试中,840小时后出现阻值下降,需分析失效原因。
分析步骤如下:
1. 从测试数据可知,失效板已形成稳定导电通道。


2. 通过高阻测量,锁定失效模块。

3. 水平研磨寻找失效点。

4. 垂直研磨观察失效点,初步判定失效沿玻纤生长,属于传统 CAF 失效形式,还需进一步分析确认根因。

5. 沿阳极丝横切。


6. 电镜观察阳极丝剖面。

从电镜图片可以看出,迁移通道是玻纤之间的缝隙,推测原因可能是玻纤间树脂浸润不良或硅烷偶联剂选择不当,因失效率为 1/20,偶发性树脂浸润不良的可能性更高。
为什么要关注 CAF?
CAF 失效分析在电子制造和可靠性工程领域意义重大:
- 提高产品可靠性
- 故障诊断与预防
- 成本节约
- 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
- 满足法规要求与客户期望
总之,CAF失效分析不仅帮助我们解决当下难题,更为企业提供了持续改进质量与性能的有效途径。每一次显微镜下的“铜丝追踪”,都是向更高可靠性、更长寿命、更安全电子设备迈出的坚实一步。
本文著作权归SGS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获得正式授权,非商业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