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动力传递与运动系统的“骨骼”,轴类零件(如曲轴、半轴、传动轴、转向节臂等)承担着扭矩传递、载荷支撑及精密运动导向的核心功能。其失效不仅会导致机械、设备或车辆动力中断、操控失稳,更可能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同时,频繁的非预期失效也会大幅增加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售后成本及品牌声誉损失。 本文将从技术视角系统解析轴类零件的常见失效模式、分析方法及典型案例,为您揭示“如何通过科学失效分析实现质量改进与风险防控“。 一、轴类零件的常见失效模式 轴类零件的失效本质是材料性能、工况载荷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失效行为,常见模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1. 疲劳断裂(占比70%以上) 疲劳断裂是轴类零件最主要的失效形式,尤其在承受循环载荷的曲轴、传动轴、半轴等部件中高发。其特点是: 1)裂纹源:多位于应力集中区域。 2)断口特征:宏观可见“贝纹线”与“瞬断区”;微观表现为疲劳辉纹及韧窝形貌。 3)触发因素:循环应力幅值超标、表面加工缺陷(刀痕、磕碰伤)等。 2. 磨损失效 磨损主要发生在滑动或滚动接触的轴类部件(如轮毂轴承轴颈、变速器输出轴),按机理可分为: 1)磨粒磨损:外界硬质颗粒(泥沙、金属碎屑)嵌入摩擦副表面,划伤接触区。 2)粘着磨损:接触表面因高温高压发生金属粘合,随相对运动撕裂形成沟槽。 3)微动磨损:轴与配合件(如轴承、齿轮)在振动载荷下发生微幅相对滑动,导致表面氧化-磨损循环,最终出现红锈色磨屑(Fe₂O₃为主)。 其它失效模式还有变形失效、腐蚀失效等。 二、轴类零件失效分析方法 针对轴类零件的失效,采用“信息采集-宏观初判-微观验证-机理溯源-改进建议”的全流程分析框架,结合多维度检测技术,精准定位失效根因。以下为核心步骤: 1. 信息采集与失效场景还原 1)基础信息:零件材料(牌号、热处理状态)、尺寸公差、表面处理等。 2)工况数据:使用环境(温度、湿度、腐蚀介质)、载荷谱(最大/最小扭矩、循环频率)、匹配部件(如轴承型号、齿轮齿数等)。 3)历史记录:生产批次、装配工艺、维修记录(是否更换过配件)。 2. 宏观与无损检测:锁定失效位置与类型 1)外观检查:观察裂纹位置、磨损形态、腐蚀产物颜色等。 2)无损检测:磁粉探伤、渗透检测、工业CT等。 3)尺寸测量:三坐标测量(圆度、圆柱度、键槽对称度); 3. 失效模式判断 根据送检轴类样品状态宏观分析初步判断失效大类,如断裂/开裂、磨损、变形、还是腐蚀等,然后进一步微观分析,对失效模式进行确认。 4. 材料与性能分析:验证制造符合性 1)化学成分分析:直读光谱仪; 2)力学性能:室温/高温拉伸、冲击韧性、硬度、扭转强度等; 3)微观组织:金相分析(观察晶粒度、表面脱碳层等)。 失效分析工程师将以上各部分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导致失效的原因,然后与专家顾问团队讨论确保分析结论准确,并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 三、典型案例 某曲轴单拐台架疲劳试验早期开裂分析 某曲轴(材料C38N2)单拐疲劳试验5.96万次在连杆颈圆角与端面相交处开裂。图1a为试验单拐外观,箭头所示为裂纹位置,裂纹打开后断口微观观形貌如图1b,放射纹均收敛指向表面,为圆角附近表面线起源疲劳开裂。 取断口源区截面金相样品,制样腐蚀后观察如图1c,断口源区附近轴肩表面存在磨削烧伤层,图1d在金相显微镜下测试磨削烧伤层深度约0.14mm。曲轴表面磨削烧伤层测试硬度为448-473HV0.2,表面正常区域测试硬度为567-578 HV0.2,磨削烧伤区域硬度明显降低。分析认为,曲轴单拐早期疲劳开裂为表面磨削烧伤,疲劳强度降低导致。建议改进曲轴磨削工艺,对磨削过程冷却润滑进行合理控制。 注:曲轴开裂分析过程照片 四、SGS的价值:以专业技术赋能客户产品质量升级 对于零部件供应商而言,轴类零件的失效不仅是“问题”,更是“改进机会”。我们具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通过: 1. 精准的失效根因定位(避免“头痛医头”式改进). 2. 全流程技术主导(检测报告符合ISO/IEC 17025认可,可用于质量争议仲裁). 3. 定制化改进方案(结合仿真与试验数据,提供材料、工艺、设计多维度优化建议),助力客户降低售后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竞争力。 五、结语 轴类零件的安全与可靠,是“设计-制造-检测”全链条协同的结果。作为有责任担当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我们将持续深耕失效分析及检测技术,以专业设备与资深技术团队,为您的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专家云对话 聚力新视角 “专家云对话”是由SGS管理与保证事业群策划发起的专访类栏目,通过深度访谈对话,聚焦行业前沿动态,与各领域资深专家的深入交流,精准捕捉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与新挑战,助力企业及时了解行业变革方向,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参考。 2025年9月10日,欧洲议会批准了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的修订法规。本期认证君特邀SGS管理与保证事业群陈庆今博士聚焦CBAM法规最新修订要求,解析对产业链的深层影响。 近期,欧洲议会批准了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法规的修订法规,陈博请为我们介绍一下修订法规对CBAM法规做出了哪些重要修订? 规定免于缴纳碳关税的货物质量阈值 原CBAM法规没有规定进口货物免缴碳关税的具体量。修订的CBAM法规规定,在初始时,一个欧盟进口商年度进口各类CBAM货物总量不超过50吨时,可以免于CBAM法规义务,当然也无需缴纳碳关税。 注意,这个50吨不是一成不变的,欧盟会基于覆盖99%的隐含碳排放量原则,按照规定的公式准确计算出“单一质量基阈值”(即豁免货物质量),在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与原设定值相差超过15吨时,会做出调整。如果修订了这个“单一质量基阈值”,则从第二年开始适用新阈值。 当欧盟某个进口商年度进口的CBAM货物总量超过50吨时,则需要为所有进口的CBAM货物缴纳碳关税,而不仅是超过50吨的部分。 本要求适用于CBAM范围内的钢铁及其制品、铝及其制品、化肥、水泥四种CBAM货物。无疑,这个变化让很多国内企业松了口气。但是请注意,这个50吨是基于欧盟进口商的,欧盟进口商可能从多个渠道进口CBAM货物,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自己出口的货物量计。当然,有了这个规定,国内企业可以在必要时找进口量少的欧盟进口商合作。 欧盟进口商提交CBAM申报的时间 修订法规将欧盟进口商的CBAM申报时间推迟到每年的9月30日之前。原来规定的申报时间是每年5月31日之前。 原设定的5月31日申报截止时间存在不合理性,对欧盟进口商而言过于紧迫。货物隐含排放量的计算需以上一年1-12月数据为基础,最早需从次年年初启动核算;后续还需完成申请验证、获取验证报告、向进口商传递材料,最终由进口商向CBAM注册簿提交信息,全流程环节繁多。 尤其在采用实际数据而非默认数据核算排放量时,耗时更长,5月31日前完成几乎难以实现。将截止时间调整为9月30日后,各环节时间得以充分保障,可有效确保申报工作按时合规完成。 隐含碳排放量的计算方式 修订前的CBAM法规要求隐含碳排放量必须优先采用实际数据计算,不可行才可以采用默认值计算。修订后,改为既可以采用实际数据计算,也可以采用默认值计算,企业可以自己选择。 这样,企业可以综合考虑计算和验证成本,以及潜在的需缴纳的碳关税,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式。有的人可能觉得企业都应该选择用实际数据计算,因为这样得到的隐含碳排放量更小。但如果综合考虑成本和碳关税,其实不一定,这与下面介绍的对隐含碳排放量验证的修订密切相关。 隐含碳排放量的验证 用实际数据计算的排放量,修订法规规定还是要求需经认可的验证方验证,这个没有变化。但是,对于用默认值计算的隐含碳排放量,修订法规没再要求需要验证!因为用默认值计算确实没有验证的必要。这就可以为用默认值计算碳排放的企业节省验证成本,也无需收集隐含碳排放计算的基础数据。 所以,考虑到对隐含碳排放计算方式和验证要求的变更,企业应该考虑是采用实际数据计算隐含碳排放量,还是采用默认值计算。采用默认值,一般排放量结果会更大,但是,可以节省数据收集、隐含碳排放量验证的成本。针对这一点,作为国内的企业,可以跟欧盟的进口商客户协商,确定采用哪种计算方式。 已支付碳价的采纳 碳价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国内支付的碳税。修订法规规定,欧盟进口商既可以采用在货物原产国实际支付的碳价计算可以少缴的碳税,也可以采用货物原产国的默认年度碳价计算可以少缴的碳税。 相应地,法规同时规定,欧盟会从2027年开始确定并公布各个国家的默认碳价及其计算方法。 国内企业也可以试着分别采用实际碳价和默认碳价计算可以减少的碳税,看哪个碳价可以减少更多的碳税,就采用哪个碳价计算。 隐含碳排放量计算规则 修订法规规定,计算“复杂货物”的隐含排放量时,只有属于CBAM法规附件I中的货物,且原产于未被CBAM豁免的国家或地区时,才需要作为前体计算碳排放,不再需要另外制订实施法案规定各类货物的前体,这也是对法规的简化。 货物隐含碳排放量默认值的确定方法 修订法规规定,当无法采用某个原产国的碳排放强度确定货物的默认值时,将采用其他向欧盟出口CBAM货物的国家中排放强度最高的10个国家的值确定。原版CBAM法规规定以欧盟最差的X%的欧盟ET EUS设施的排放量确定。这个新值可能比原来规定的值会更高,意味着需要缴纳的碳关税可能更高。 验证方资质获取 申报的隐含碳排放量需要有资质的验证方验证。原版CBAM法规规定所有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的验证方都是CBAM的验证方。修订后变为,这些机构也需要主动申请,获得认可后才能获得验证方资质。所以,国内企业找验证方时,要先查看验证机构是否具有相关资质。 欢迎小伙伴们与我们互动,告诉我们您关注的话题及遇到的实际难题,SGS专家团队将为您量身打造一站式解决方案,助力您应对行业挑战。 我们将始终关注全球行业前沿动态,以持续的深度交流与专业洞察,为大家带来更有价值的内容,敬请期待下一期“专家云对话”!
一.钎焊材料钎焊材料的基本要求:a) 合适的熔化温度范围,一般比母材的熔化温度低b) 在钎焊温度下具有良好的润湿作用,能充填充接头间隙c) 与母材的物理、化学作用应保证它们之间形成牢固的结合d) 成份稳定尽可能减少钎焊温度下元素的损耗;少含或不含稀有金属和贵重金属e) 能满足钎焊接头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等要求 二、钎焊材料的分类钎料可分为软钎料(易熔钎料,熔点低于 450℃)和硬钎料(难熔钎料,熔点高于 450℃)两大类。软钎料主要包括:铋基、铟基、锡基、镉基、锌基和铅基等钎料;硬钎料主要包括:铝基、银基、铜基、锰基、镍基、金基、钯基、镁基、钼基和钛基等钎料。 三.钎焊材料的选择建议(1)从使用要求出发,对钎焊接头强度要求不高和工作温度不高的可用软钎焊,对在低温下工作的接头,应使用含锡量低的钎料。要求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好的接头,宜用镍基钎料。但含硼的钎料,不适用于核反应堆。对要求抗腐蚀性好的铝钎焊接头,应采用铝硅钎料钎焊;铝的软钎焊接头应采用保护措施。。(2)选择钎料时,应考虑钎料与母材的相互作用。铜磷钎料不能钎焊钢和镍,因为会在界面生成极脆的磷化物相。镉基钎料钎焊铜时,很容易在界面形成脆性的铜镉化合物而使接头变脆。用 BNi—1 镍基钎料钎焊不锈钢薄件时,因有熔穿倾向而不予推荐。(3)选择钎料时还应考虑钎焊加热温度的影响。如对于已调质处理的 2Cr13 工件,可先用 B40AgCuZnCd钎料,使其钎焊温度低于 700℃,以免工件发生退火。对于冷作硬化铜材,为了防止母材钎焊后软化,应选用钎焊温度不超过 300℃的钎料。(4)钎焊加热方法对钎料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炉中钎焊时,不宜选用含易挥发元素,如锌、镉的钎料。真空钎焊要求钎料不含高蒸气压元素。(5)从经济观点出发,应选用价格便宜的钎料。如制冷机中铜管的钎焊,使用银基钎料固然质量很好,但是用铜磷银或铜磷锡钎料钎焊的接头也不错,后者的价格要比前者便宜得多 关于我们作为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焊接与粘接认证服务,致力于为优秀的工业制造企业提供全面一站式的资质认证与专家级焊接粘接技术支持,覆盖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风电储能、航空航天、钢结构等核心工业领域的企业资质认证和人员资质培训服务,包括EN17460/EN15085/ISO3834/ISO21368/EN1090/国际标准焊接工艺评定与焊工资格考试/粘接工艺评估与测试等,SGS始终是您值得信赖的专业合作伙伴。
出于安全性、功能性以及节能降耗方面考虑,轨道车辆外部的车窗玻璃通常选用中空结构。中空玻璃是由两片或多片ESG和/或VSG玻璃通过有效支撑将其均匀隔开,并在四周进行粘接密封后,从而达到良好的隔音、隔热、保温、采光效果的玻璃制品。为进一步提升保温及隔音性能,还会在玻璃之间的空腔内充入惰性气体。一般使用金属框作为支撑,内填充干燥剂,以确保玻璃空腔内的空气保持干燥。 说明:① 玻璃;② 丝网印涂层;③ 金属框;④ 粘接胶;⑤密封胶;⑥惰性气体。图1 车门窗中空玻璃正面和截面示意图(示例) 受材质及结构限制,多层玻璃之间仅能通过胶粘剂粘接到一起,无法施加其他机械辅助连接方法。以轨道车辆外门粘接的中空玻璃为例,假设胶粘剂失效,中空玻璃会分层,玻璃特别是外层玻璃的脱落不仅损坏了其整体功能,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的后果,根据EN 17460体系标准规定,这类接头具有高安全风险,被划分为A1等级,企业必须对制造过程进行严格管控以杜绝风险的出现。以下为中空玻璃在生产和运行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模式及相应管控要求。丝网印刷涂层(图1-②位置,以下简称丝网印)问题 丝网印的尺寸设计缺陷丝网印不仅可以提高美观度,还能保护胶粘剂免免受紫外线的照射而导致其性能衰减,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确保丝网印的宽度等尺寸满足需求。 丝网印附着力问题如丝网印的附着力有问题会导致中空玻璃粘接结构失效,有伤害人身安全的风险,须根据体系规定进行选型并对生产过程进行管控,确保丝网印对玻璃以及胶粘剂对丝网印的附着力满足要求。丝网印外观问题对丝网印的生产工艺及制造过程进行管控,避免出现涂层干燥后厚度不均匀、表面出现凸点、花斑等问题。玻璃不密封问题中空玻璃粘接不良、胶粘剂的选型不当等会导致玻璃不密封,在后续运行过程中存在玻璃分层的风险。用户企业发生过玻璃露天存放时,雨水进入到玻璃空腔的事件。这是由于粘接胶与玻璃之间局部存在缝隙导致,因此根据EN 17460体系标准要求对生产及检验进行策划及管控是必要的。分子筛受潮或碎末问题中空玻璃分子筛是多孔吸附材料,被充填在金属框中(图1-③)用于对玻璃夹层中的空气进行干燥处理。应对分子筛的选型、存储及充填过程进行管控,避免分子筛受潮或者受到震动或较大外力后粉碎进入到玻璃空腔内影响玻璃的美观度及可视度。玻璃厚度超差玻璃组装完成后的整体厚度须符合图纸规定。如玻璃超上公差,会“吃掉”玻璃和车体之间的粘接胶层导致其厚度变薄,如超下公差玻璃本身的粘接胶层变薄,这些均会影响设计师最初的设计及计算评估数据,应尽量杜绝这些问题出现。溢胶至可见面如果中空玻璃侧面外露玻璃面上如有溢胶,可能会影响玻璃和车体之间粘接工艺特别是表面处理工艺,过程策划时应考虑改善方法并对生产过程进行管控。夹层复合玻璃出现“雪花”或气泡夹层玻璃是通过中间膜将两层或多层玻璃复合到一起的玻璃,在破坏后不会像普通玻璃产生锋利的碎片伤人,同时具有更好的隔音、隔热性能,这使其在中空玻璃上广泛使用。应对夹层玻璃的选型、制造工艺以及密封防护等进行管控,避免后期应用过程中出现“雪花”状及气泡等问题。玻璃“流泪”问题(油状物流淌)如下图所示,近些年轨道行业使用的中空玻璃中空层出现油状液体流挂的案例不在少数,给用户企业和生产商带来很大的困扰。必须重视接头的设计、产品的选型并加强对操作过程的管控,以杜绝此类问题出现。 图2 玻璃“流泪” 关于我们SGSSGS焊接与粘接认证服务,致力于为优秀的工业制造企业提供全面一站式的资质认证与专家级焊接粘接技术支持,覆盖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风电储能、航空航天、钢结构等核心工业领域的企业资质认证和人员资质培训服务,包括EN17460/EN15085/ISO3834/ISO21368/EN1090/国际标准焊接工艺评定与焊工资格考试/粘接工艺评估与测试等,SGS始终是您值得信赖的专业合作伙伴。
随着工业4.0的深入发展,智能制造系统对自动化设备的可靠性、实时性与安全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功能安全通信(Functional Safety Communication)正日益成为保障工业系统“本质安全”的关键支撑,被誉为现代工业的“数字生命线”。它不仅确保控制系统在正常工况下高效运行,更在故障或异常情况下,通过可靠的通信机制触发安全响应,有效防范人员伤害、设备损坏和生产中断。 什么是功能安全通信?功能安全通信是指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为实现安全相关功能(如紧急停机、安全门锁、速度监控等),在设备之间传输安全数据时所采用的高完整性通信技术。其核心目标是:即使通信链路出现故障,系统仍能以高概率正确识别并执行安全动作。与传统工业通信不同,功能安全通信须满足:高可靠性:低残余错误率确定性:严格的实时响应能力容错性:具备冗余、诊断、数据完整性校验等机制互操作性:支持多厂商设备间的安全协同国际标准 IEC 61784-3 是全球首个专门针对功能安全通信协议的统一规范,定义了包括 FSoE(Fail-Safe over EtherCAT)、CIP Safety、PROFIsafe 等在内的多种安全通信行规,为跨平台安全互联提供了技术基础。 功能安全通信——IEC 61508对安全功能实现过程中对数据通讯的要求在IEC 61508-2 chapter 7.4.11中对数据通讯的附加要求指出为确保通信过程所需的安全性指标(例如残余错误率)而必须采用的技术和措施。这提供了两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白色通道,黑色通道。 (引自标准 IEC 61508-2 Figure 7-Architectures for data communication) 白色通道: 实现通信过程的两端包括两端内部的所有接口、转换设备和软件都需要符合IEC61508;黑色通道: 仅两端的设备(安全数据发送和安全数据最终接收)符合IEC61508,中间的通信过程符合IEC61784-3,中间的软硬件不需要符合IEC61508要求。目前世界工业领域主流的,包括IEC61784-3规定的都是采用黑色通道的方式来实现。采用黑色通道实现安全通信的基本理念如下: (引自标准IEC 61784-3 Figure 5-Example model of a functional safety communication system) 由上图可知黑色通道实现安全通信就是要设计安全通信层,按照IEC61784-3中的相关要求选择合适的技术措施,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安全通信层的数据结构进行封装并增加相应的应答机制。在整个通讯过程中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均可自行设计。通讯过程中可能会经过网关,路由等设备,这些软硬件均可自行设计没有特殊要求。 标准协同:构建完整的功能安全生态功能安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多个标准协同作用的结果。IEC 61784-3 作为承上启下的核心标准,连接了基础标准、应用标准与现场总线技术。 标准体系关系图解(引自标准 IEC 61784-3 Figure 1-Relationships of IEC 61784-3 with other standards (machinery)) 黄色框是功能安全相关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IEC61508,应用标准IEC62061,ISO13849等和产品标准IEC61131-6(可编程控制器功能安全要求),IEC61496(机械安全-电敏感防护设备),IEC61800-5-2(可调速的电气传动系统-功能安全要求),ISO10218-1(工业机器人-功能安全要求)等三个层级。其中黄色框中 IEC 61000-6-7和IEC61326-3-1关于EMC的标准指向IEC61784-3两者的联系是由于通信过程中的电磁干扰导致的软失效。蓝色框是现场总线相关的标准,包括基础的现场总线规范、安装导则、电气安全要求等。其中IEC62443(工业系统网络安全标准) 指向IEC61784-3,由于IEC 62443解决“系统可信”,IEC61784-3解决“数据是否实时,可靠,确定”,两者互补,共同保证工业系统的“可信且高效”。 功能安全认证:通往可信系统的必由之路即便技术先进,未经权威验证的安全通信系统仍难以获得市场信任。因此,第三方功能安全认证成为产品进入高端工业市场的“通行证”。 作为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在功能安全领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全球认可。SGS工业功能安全团队凭借丰富的经验通过权威的标准化评估、系统性验证(如实时性、冗余性)及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显著提升安全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能力,成为应对复杂电磁环境、保障工业机器人等设备安全通信的关键技术支撑,助力行业满足严苛的功能安全与性能要求。 截至2025年,SGS 全球拥有 99,500+ 名专业人员,在 115 个国家设立 2,500+ 实验室与分支机构,构建起强大的技术支撑网络,持续为工业自动化、工控系统、工业芯片、轨道交通、能源电力及电梯等领域客户提供专业“两安”(功能安全 + 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在工业4.0加速演进的今天,功能安全通信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构建智能工厂、无人产线、协作机器人系统的“基础设施”。 未来,唯有将安全通信内生于系统架构之中,才能真正实现“生产不停、安全不息”的智能制造愿景。
在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浪潮中,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凭借其轻量化、高密度布线、优异的弯曲性能和空间适应性,已成为电池管理系统(BMS)、高压连接、车载显示、传感器网络等核心系统的“神经中枢”。然而,与消费电子相比,新能源汽车的工作环境极端严苛,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呈指数级提升。因此,车规级FPC绝非普通FPC的简单升级,而是必须通过一套极其严苛、标准化的“符合性认证测试”体系,才能获得进入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通行证”。 外观质量测试 PC应无压伤、线路区发黄、漏铜等缺陷; 表面不允许有深度超过0.5mm的起皮、起泡和机械损伤; 接插件护套和针脚完好无损,不歪斜。 焊接强度测试 镍片拉力测试 连接器推力测试 电气性能 回路电阻测试 浸水测试(FPC) 机械性能 振动测试 PI膜和铜基材结合力 可靠性测试 温湿度循环测试 短时高温 对于FPC制造商、Tier 1供应商及整车厂而言,深刻理解并成功通过这套测试体系,不仅是满足客户要求的基础,更是保障产品性能、规避召回风险、赢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传统风机基础检测常面临诸多难题:风机基础多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深度深、截面尺寸大,常规检测手段难以深入内部排查隐患;某沿海风场曾因基础承台内部空洞未及时发现,引发风机倾斜,维修耗时 28 天,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 万元;某山地风场因基础深层裂缝,导致单台风机停机 15 天,发电量损失约 12 万度。这些案例表明:风机基础的安全检测,是风场运营的 “生命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声波散射法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风机基础无损检测领域的 “硬核技术”,为风场安全运营提供坚实保障。 声波散射法:破解风机基础检测难题的“利器”风机基础浇筑深度普遍在 3-5 米,安全隐患多隐藏于混凝土内部-如浇筑过程中因振捣不充分形成的局部疏松区、长期服役后因温度应力产生的隐蔽裂缝、地质不均匀沉降导致的内部结构损伤等。这些隐患肉眼难辨,却持续威胁风机稳定运行。。声波散射法可有效穿透4米以上混凝土结构,依托声波在不同介质界面的散射、反射特性,精准捕捉内部缺陷信号,准确定位。无论是基础底部因振捣不足形成的空洞,还是桩身与承台连接处的隐蔽裂缝,均可准确定位,清晰识别缺陷的位置、规模与形态。 四大核心优势,重塑风机基础检测体验 相较于传统检测方法,声波散射法在风机基础检测中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优势,成为风场运维团队的 “首选方案”: 优势一:深层检测,全面覆盖基础结构 风机基础混凝土浇筑深度通常可达数米,且内部含有大量钢筋、预埋件,传统检测手段难以穿透深层结构。声波散射法的超声波传播深度可达 5 米以上,能轻松覆盖风机基础从表层到核心区域的全维度检测,无论是基础承台的内部疏松,还是桩基与承台连接部位的隐蔽裂缝,都能精准捕捉,彻底杜绝 “深层隐患漏判” 风险。传统检测方法(如钻芯法、回弹法)在风机基础检测中屡屡 “碰壁”:某风场用钻芯法检测 20 台风机基础,每台需钻孔 3-5 个,不仅破坏基础结构,还因取样局限漏判 3 处深层裂缝;某运维团队用回弹法检测山地风场,因基础表面碳化严重,数据误差超 15%,无法精准判断隐患。优势二:无损检测,零影响风场正常运营。风机基础作为风场核心承重结构,任何破坏性检测都可能影响其安全性。声波散射法全程无需钻芯、凿孔,仅通过表面换能器采集信号,检测完成后基础表面无任何损伤,实现“检测不停工、安全零影响”,尤其适合已投运风场的定期隐患排查。 优势三:精准定位,实现隐患“可视化” 传统检测往往只能判断基础 “是否有问题”,却难以明确隐患具体位置,给后续整改带来极大困扰。声波散射法搭配专业分析软件,能生成基础内部缺陷的 2D/3D 分布图,通过 “云图” 直观呈现缺陷区域(如红色标注正常区、蓝色标注高风险区),不仅能精准定位隐患位置,还能估算缺陷尺寸,为整改方案制定提供精准数据支撑,避免盲目维修造成的成本浪费。 图形解释:纵坐标2.9-3.2m,水平位置1-5.5m,长4.5m,推测该低强度区为二次浇筑形成的冷缝 图形解释:检测结果显示混凝土中存在1个规模较大的低强度异常区,其位置在:纵坐标3-3.2m,水平位置6-6.9m,长0.9m。该低强度区为混凝土不密实区域 优势四:高效便捷,适应复杂环境需求风机基础多分布在山地、沿海、荒漠等复杂区域,检测设备运输、操作难度大。声波散射法检测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主机重量通常不足 5kg),单人即可携带操作;检测效率高,单个基础(如直径 10 米的圆形承台)仅需 2-3 小时即可完成全区域检测,大幅缩短现场作业时间,降低人员在复杂环境中的作业风险,尤其适合大规模风场的批量检测。 以技术守护风场安全风机基础的安全,是风场稳定发电的 “基石”。声波散射法以其深层检测、无损安全、精准高效的优势,为风机基础检测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既能帮助风场在建设阶段把控基础施工质量,也能在运营阶段及时排查隐蔽隐患,有效延长风机基础使用寿命,降低运维成本。 SGS混凝土检测优势人员专业齐备SGS具有丰富的混凝土检测人员储备,包括载荷、结构评估专业工程师、多年从事混凝土行业的检验工程师、安装质量管理工程师、注册质量管理人员,可以为您解决从设计评估、生产管理、运输安装直至运行阶段的全流程质量管理服务。技术先进SGS同时开发了低频阵列、声波散射等混凝土检测方法,可实时成像,准确检测内部缺陷、钢筋间距,准确且直观。各种检测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有效的控制混凝土塔筒质量,降低风险。业绩丰富SGS混塔团队已经为众多国内客户,客户包括混塔厂家、设计单位、主机厂、业主;服务内容包括质量管理、检测分析、失效分析等服务。 如果您有风机基础、土建方面的疑问,请联系SGS,我们将会给您专业的意见和服务。 关于SGS风能服务 SGS瑞士通用公证行集团 (Société Générale de Surveillance S.A)成立于1878年,以其专业、质量和诚信的顶尖标准是公认的全球基准,作为国际公认的测试,检验和认证机构;SGS集团的1000多个分支机构和办事处,320个实验室,75,000多名雇员,分布在140多个国家,构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SGS风能服务始于风电技术先进的欧洲,在德国设立了SGS全球风电能力中心(SGS Wind Energy Competence Centre),在中国天津投建了亚洲唯一的叶片测试中心,拥有大量的行业专家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依托先进的检测手段、资深的行业经验和全球化的服务网络,SGS致力于为风电行业各利益相关方提供专业的检验、测试和认证服务。我们的服务模式包括:设备可靠性测试、设备监造、材料及零部件测试、无损检测、施工与安装监控、风机在役服务、失效分析、技术尽职调查、项目认证、业主工程师服务等。
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蛋白类药物凭借其精准治疗的显著优势,已成为制药领域增长最快的细分赛道。蛋白质药物的稳定性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其疗效、安全性和储存运输。 蛋白质热变性温(Tm) 蛋白质的热变性温度(Tm)是指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热变性解折叠50%时对应的温度,是量化蛋白质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准确测定 Tm值,对于蛋白类药物开发、酶工程改造及理解蛋白-配体相互作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常用的蛋白质 Tm 值测定方法主要有三种: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圆二色光谱法 (CD) 和差示扫描荧光法 (DSF)。DSC是深度热力学解析金标准,尤其适合精确测量变性热力学参数 (ΔH, ΔCp) 的基础研究或关键药物表征;DSF快速、低消耗、高通量的特点,成为早期药物发现、条件筛选 (缓冲液、pH、配体、稳定剂)、突变体库筛选的首选工具;CD则是分析蛋白质高级结构变化的理想选择。 本文重点介绍圆二色光谱法(CD)测定蛋白质热变性温度(Tm),从而分析蛋白类药物二级和三级结构的原理和实践,以飨读者。 ▉ 圆二色光谱法(CD) 圆二色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是通过测量蛋白质分子对左右旋圆偏振光的吸收差异来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技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如α-螺旋、β-折叠等)会导致分子对不同偏振光的吸收不同,这种吸收差异即为圆二色效应。利用远紫外区(190-260nm)的光谱特征能够快速分析出溶液中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以及研究蛋白质的折叠和构象变化。CD通过实时监测蛋白质二级结构在升温过程中的解折叠行为,以特征CD信号的突变为指标,信号发生显著变化的温度区域即对应变性过程,通过拟合可得到 Tm。其优势在于无需标记或染色、灵敏度高,且能直接反映构象变化,是研究蛋白质稳定性的经典方法。 ● 单点变温法 样品先进行190~260 nm的波谱扫描,确定其 CD 信号最高或最低的波长(即变温实验中变化最显著的波长) ,在该波长下进行变温扫描实时检测。 ● 全波长变温法 样品检测中使用全波长变温法,变温扫描过程中检测整个190~260 nm 波段的变化。 数据使用JASCO自带软件Spectra Manager进行分析。 实验室的圆二色光谱仪为JASCO的J-1500,配备帕尔贴控温设备以及微型水循环,升温速度可调,温控准确度优异,可满足蛋白质热变性等精密实验需求。 案例分析 ▉ 蛋白质热变性温度 蛋白样品首先优化浓度和温度范围等条件,然后进行热变性实验,根据仪器配套软件进行热变性分析:1)每个波长的变温曲线,2)温度-波长CD三维图,3)计算出热力学参数(Tm值)等。 图1 CD变温扫描曲线 图2 蛋白质热变性温度(Tm) SGS实验室在2022年受中国计量院(NIM)邀请参加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共同组织的“圆二色光谱(CD)进行小分子蛋白抗生素的热稳定性研究”国际比对; 2024年又受邀参与中国计量院(NIM)组织的<蛋白质热变性温度(Tm值)的测定圆二色光谱法>团标起草和验证工作,在相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测试经验。 SGS服务优势 作为全球知名的检验、鉴定、测试和认证机构,SGS在生物药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实力,能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检测服务。 SGS生命科学实验室的运作遵循高品质标准(cGMP & ISO 17025),多次通过FDA及地方管理机构审核。拥有超过十年以上的药品和原辅料检测经验。拥有专业的项目研究及测试团队,优质的分析设备,如CE, LCQTOF, LCMS/MS, CD, GC-FID/MS, HPLC等。
当前,CDP披露窗口已正式开启(6月18日至9月17日评分截止)!2025年CDP呼吁企业全面拓展信息披露范围,聚焦气候变化、水安全、森林与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以及塑料等关键议题。 针对众多企业在CDP实际填报中遇到的困惑,认证君汇总了高频疑问,特别邀请SGS技术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助力企业扎实推进披露工作、实力拿下高分! 基础篇 Q1 : 中小企业参与CDP披露,可获得哪些具体好处? 满足客户要求:获得更高的供应商评分或评级,符合客户对供应商可持续发展管理的基本要求。 吸引投资支持:响应投资者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需求,可能获得更多投资机会,降低投资方对企业的投资风险。 Q2 : 2025年CDP评估是否会追溯核查企业2024年提交的数据? CDP不直接对企业2024年提交的数据进行追溯核查,但通过以下方式间接关注历史数据质量: 第三方验证要求:CDP的问卷提出了数据的第三方验证要求,因为第三方验证提供了一个独立的评估,用于监测和报告组织气候的系统和流程信息,且独立核查人员能够提出客观的意见和建议数据收集、管理和报告流程。而且想要获得领导力以上得分的组织,必须通过第三方的验证。 历史数据披露:由于CDP问卷的改版,披露组织需提供多年历史年份的数据,如果数据存在问题,也会暴露出数据的问题。 Q3 : CDP的各项评分权重可通过哪些渠道查询获取? 可直接在CDP官网下载以下两份文件: 1.《CDP 2025气候变化评分类别(CDP Scoring Category Mapping 2025 Climate Change)》 2.《CDP 2025年完整企业评分方法-气候变化(CDP Full Corporate Scoring Methodology 2025 Climate Change)》 气候问卷篇 Q1 : 若CDP以集团整体范围进行填报,而SBTI目标以单个工厂为单位设定,这种操作方式是否可行? SBTI的发起方不建议以单个工厂为单位设定减排目标。 Q2 :“供应链成员开展互利的环境倡议” 通常包含哪些类型?企业为供应链成员设定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目标是否属于此类倡议? CDP问卷中已将其设为选择题,下拉列表会根据您选的问卷类型提供多种不同维度的互利环境倡议。 SBTi属于气候变化领域的目标设定维度的倡议。 Q3 : 企业是否需要针对范围三碳排放设定减排目标?若需要,需配套哪些具备实质性的行动措施? 若为第一年填报CDP问卷,或填报的是中小企业版问卷,范围三减排目标并非最急迫要求。但是作为组织层面的温室气体管理的长期目标而言,设定范围三的减排目标是必须的。 常见的行动包括:对价值链的温室气体管理(包括提出绩效要求)、设定符合国际科学方法论的减排目标,如科学碳目标(SBTi)、研发创新具有实际效用的减排技术、引领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等。 Q4 : 范围三的外购商品若包含金属、塑料等多种不同材质,是否需要按材质拆分计算排放量? 需要拆分计算。拆分时应优先采用重量等物理计量方法,确保排放量核算的准确性。 Q5 : 客户要求完整核算范围三所有类别排放,在无法从供应商处获取数据的前提下,范围三中的类别10(已售产品的运输)、类别11(已售产品的使用)、类别12(已售产品的报废)应如何估算? 这三类排放需要获取货物的重量、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产品使用的能耗、产品报废的方式等数据,如果供应商无法提供,可以通过采购的数据、生产使用的量、组织相关的内部平台数据、以及通过情景分析的方式来推估数据,还需要找到对应的排放因子。如果组织有需要,可以联系SGS团队的专业指导服务。 Q6 : 关于“售出产品的加工”排放核算:若产品后续需经过多级加工,仅需计算下一级加工的排放,还是需涵盖后续所有加工环节的排放? 理论上需要涵盖后续所有加工环节的排放,但是实际上量化的难度较大,经济上技术上可行性较低,如果暂时只能获取的下一级的排放,建议逐年扩大量化范围。 Q7 : 范围三中部分类别(如资本商品)此前从未开展过排放盘查,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关于资本商品,温室气体议定书的定义是“报告公司在报告年度购买或获得的资本货物的采掘、生产和运输的相关排放”,简单的理解为固定资产的上游生产制造和运输的排放。获取重量等活动数据,乘以相关排放因子。 Q8:若需预估光伏项目的减碳量,可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光电的排放因子? 国家生态环保部会定期公布这些因子。光伏发电的WTT因子也可以在国际上一些渠道获取,比如英国环保署的官网。 Q9 :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与电网碳足迹因子的区别是什么? 二者核心区别在于适用场景: 全国电网平均排放因子:主要用于组织层级的碳排放量化; 电网碳足迹因子:更适合用于产品层级的碳排放量化。 如果您在填报时其他疑问或者想要进一步了解CDP的相关服务,欢迎随时联系我们,SGS技术服务团队将为您提供一站式服务。 关于SGS SGS推出“IMPACT NOW 可持续发展 即刻行动”解决方案,聚焦气候变化、循环利用、保护自然及ESG鉴证四大核心领域。 SGS管理与保证事业群可提供专业高效的低碳综合解决方案,如ISO 14068碳中和标准、SBT科学碳目标设定、ISO 14064组织或项目层面温室气体量化与核查、ISO 14067产品碳足迹量化与核查、零碳工厂评价服务、零碳园区评价服务、ISO 14083运输链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和报告、IEC 62430生态设计认证、PAS 2060、ISO 14090核查服务、ISO 14040/ISO 14044 LCA生命周期评价、ISO 50001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节能诊断、能效测试、CDP披露项目咨询、ESG报告编制审验、CBI气候债券鉴证以及绿色金融等。
船舶航行离不开各种电缆和管道(如控制电缆、动力电缆、通信电缆、通风管、燃油管、蒸汽管等),各类电缆和管道如同人体的血管脉络,贯穿于各个舱室。这些电缆和管道在贯穿舱壁和甲板时,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贯穿孔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孔洞,却可能成为火灾中火焰、高温烟气和毒气蔓延的通道。今天就来谈谈船舶电缆和管道贯穿件的耐火要求。 核心法规的耐火相关要求 国际海事组织(IMO)制定的《国际海上人命安全条约》(SOLAS公约)明确要求电缆和管道贯穿A级、B级分隔时,必须使用符合耐火要求的贯穿件,即贯穿件具有与所在舱壁、甲板相同的耐火等级。 IMO FTP CODE电缆/管道贯穿件的耐火要求 耐火完整性要求: ✔ A级贯穿件应进行1小时标准耐火试验,贯穿件应保持完整,防止火焰穿透。 ✔ B级贯穿件应进行30分钟标准耐火试验,贯穿件应保持完整,防止火焰穿透。 耐火隔热性要求: ✔ A-0、B-0级贯穿件只需满足耐火完整性。 ✔ A级和B级贯穿件应在其隔热等级对应的时限内满足隔热性能衡准。 耐火性能衡准 ⏩ 完整性性能衡准: ✔ 火焰:背火面不得出现火焰。 ✔ 棉垫:棉垫不得引燃,即出现火焰或无焰燃烧。 ✔ 间隙量规:直径6mm的量规穿透贯穿件后不能沿缝隙移动150mm,直径25mm的量规不能穿过贯穿件进入试验炉内。 ⏩ 隔热性性能衡准: ✔ 平均温度:不作要求。 ✔ 最高温度:A级贯穿件的最高温度较初始温度的升高不超过180℃;B级贯穿件的最高温度较初始温度的升高不超过225℃。 常见的船舶电缆和管道贯穿件类型及特点 ✔ 模块式电缆贯穿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安装方便,可根据电缆数量和规格进行灵活组合。 ✔ 耐火电缆框和电缆筒:采用耐高温合金材料,材料和工艺要求严格,框与电缆间填充耐火隔热材料。 ✔ 耐火密封管道贯穿件:用膨胀防火材料填充管道与贯穿孔的间隙,适合中小直径管道,安装灵活。 ✔ 金属套管式管道贯穿件:采用耐高温合金材料,套管与管道间填充耐火隔热材料,常用于燃油、蒸汽等高温管道。 随着海洋勘探的发展,也促使着造船业建造更多的配套船舶或设施,如海上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液化天然气船和液化石油气船等。传统的分隔已难以满足这些高危船舶/海上设施的防火分隔要求,因此,耐火性能更强的H级分隔应需而出。H级分隔耐火试验时的升温曲线是碳氢升温曲线,比A级分隔的要求更为严格。 SGS船舶电缆和管道贯穿件耐火性能测试服务 SGS消防科技服务事业部(FTS)已获多家船级社的认可,防火测试服务包括IMO 2010年FTP规则的各个部分: 材料热值试验、材料不燃性试验、材料烟气和毒性试验、A、B、F及H级分隔耐火试验、材料低播焰试验、窗帘或垂直悬挂织物试验、软垫家具试验、床上用品试验等测试服务。 关于SGS消防科技服务(FTS) SGS消防科技服务致力于为建材及构件、交通产品、电线电缆产品、新能源产品、软体家具及纺织织物产品等提供全面、专业的防火安全服务。目前拥有CNAS、CMA、UKAS、HOKLAS等资质认可,在全国建有四大燃烧实验室,可执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防火安全法规与标准要求。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商,SGS凭借专业的团队、丰富的经验及完善的设备,在产品燃烧测试、防火与消防咨询、安全评估和认证等领域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与合作。